点击阅读全文

《春秋图治》中的人物设定很饱满,每一位人物都有自己出现的价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引出了熊渠的故事,看点十足。《春秋图治》这本连载中春秋图治,余生,都市脑洞,都市小说目前更新到了最新章节第1472章 妖神,真抗揍啊,已经写了267.2万字,喜欢看都市脑洞、都市 而且是都市、大佬小说的书友可以试试。

春秋图治

作品介绍

《春秋图治》小说是网络作者葱花炒鸡蛋的倾心力作,主角是熊渠。主要讲述了:周宣王的第二把火是东征夷族他令召公姬虎等人数次率军沿淮水东行,把曾经屡屡进犯江汉平原的的淮夷打得落花流水(《诗?大雅?江汉》有云:“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可为证),连山东境内的徐夷(即徐国,淮夷的一支,地处鲁国以东,位列诸侯,实力强大,自周武王死后便屡屡发动叛乱,在它的威胁下,鲁国甚至不敢打开国都的东门)也被迫表示,愿意恢复国君赴镐京觐见周天子的旧制至公元前810年,淮夷悉...

书友评价

真心不错,就是好短[快哭了][快哭了][快哭了]每次更新我都舍不得看,然后积攒20多章,然后一次看个爽[快哭了][快哭了][快哭了][快哭了] 自我认为书没有什么太大的爽点,都是一个个的小爽点集合而成,不会像大爽那样一个爽点后会让人索然无味,然后养着养着书就不想看的感觉

看到第66章时突然觉得刘青峰和斩神里的赵空城一样,一样的用自己生命照亮这两位对外面世界抱有警惕心理的少年,我可以肯定余生也会像斩神里的林七夜那样成为国家的脊柱,能够成为刘青峰口中说的那种英雄。 1100章纪念。

斩神结束了,二猫也快完结了吧😭

热门章节

第904章 互递台阶

第905章 这是谋杀

第906章 战已停,人不归(七卷,终)

第907章 副校长就能随意克扣学分么?

第908章 余生苏醒

作品试读


接着看看西方,那里是秦人和戎人的交汇区,多少年来一直战火纷飞,至今看不到和平的曙光,搬迁过去还不如待在原地不动。

这样排除下来,只剩下迁居东方这条路还存在着理论上的可行性。

可是问题又来了,东方虽然面积广袤,但经过历代周王的分封,好地段陆陆续续地都被其他诸侯国占领了,哪还有位置腾出来给郑桓公立国呢?

这个难题深深地困扰着郑桓公,他急需一个专家级的战略大师来帮他破解分析。

很幸运,一个被太史公称呼为太史伯(太史是官职,伯是名字)的郑国人就是这方面的顶尖人才,他建议郑桓公把国家迁移到洛邑之东、黄河之南的那块区域去。

郑桓公眨巴眨巴眼,有没有搞错,那不是东虢国(文王同母弟虢叔的封国,大致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和郐国(祝融后代的封地,大致位于今河南省密县)的地界吗?难不成要我鸠占鹊巢?

太史伯坚定地点了点头说:“东虢国和郐国的国君贪而好利,百姓并不顺服。如今,您司职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劳役以及田地耕作,位高权重),深受百姓爱戴,如果真的请求住在那一带,东虢国和郐国国君看到您正当权,一定会答应划拨土地给您的。”

郑桓公心里原本比较中意东南方的江汉平原,因为那里水丰土沃,农业生产潜力巨大,而且从被中原正统视为蛮族的楚国手中夺取土地,情分和道义上也更加说得过去,于是他问太史伯迁往江汉平原如何。

太史伯认为断断不可,楚国、齐国、晋国和秦国是可以预期的四大强国,对于准备作战略转移的郑国来说,和楚国这样的强敌对抗太不明智。

郑桓公恍然大悟,随即向周幽王请示并照会东虢国和郐国,说想在东边弄块地来安置郑国的人口和财物。

周幽王正值倚重郑国,便慷他人之慨,同意了郑桓公这个无损于王室的要求。而东虢、郐两国国君也没有拒绝,联手贡献出十座城邑,交付给了郑国。

于是,在公元前772年,郑国不动声响地于虢、郐之间获取了一处兼具避难和拓展功能的上佳土地,郑桓公立即将大量的人口和财物搬迁了过去,这一事件,史称“桓公寄孥”。

简单地说,一开始只有两个,西虢和东虢。

西虢是周文王异母弟虢仲的封国,初封地在渭河平原,后随周王室东迁而转徙至洛邑西侧的陕地,地跨黄河两岸,河北称为北虢,河南称为南虢,实为一国。我们暂且不妨称之为中虢国。中虢国公元前655年被晋献公灭了。

西虢东迁后,原地还留有一个虢国。这个虢国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

东虢是文王同母弟虢叔的封国,大致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它的结局暂时保留悬念。后文会有交代的。

随后,便爆发了犬戎犯京的事件。东虢和郐这两个死没良心的家伙居然见死不救,眼睁睁地看着犬戎把周幽王逼上了绝路。而郑桓公面对敌人的铁蹄与屠刀,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为了护卫周幽王而战死疆场。

我相信,郑国这种“彼以国士报君”的英勇行为,必然会收获“君还以国士待彼”的嘉奖。

周王室的嘉奖看起来简单明了,就是任用郑桓公之子郑武公担任王庭的卿士,但暗地里其实还大有暧昧可寻。

丧失了西域故土而整体蜗居于虢、郐之间的郑国,在之后三年的时间内,以没有及时勤王为由,用武力把郐国和东虢国相继抹除,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新的主人。

而周王室对这样粗暴破坏分封制度的行为保持了罕见的沉默,事前没有阻止,事后也没有谴责,安静得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从建立根据地到随周王室整体东迁,再到取虢、郐而代之,这一系列组合拳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我其实很是怀疑,在郑国东迁的战略规划中,对于犬戎犯京的后续发展已有先见之明,早就盘算好了要借虢、郐的消极懒散来逐渐吞并两国。毕竟,虢、郐之间的那一点土地太过于狭隘,无法为郑国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当然,也有可能事情就是这么机缘巧合,虢、郐两国的碌碌无为无意中给郑国制造了惩罚不臣之国的借口,并最终被郑国所吞并。

总之,无论归功于谋划得力还是运气太好,郑国赢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郑武公在虢、郐之间地带修建起宏伟的京城(城邑的名字就叫京城,并非首都的意思),在郐国故都的南侧建立国都,取名新郑,然后推行“武公之略”,释放商奴,发展工商,繁荣经济;开发滩涂,发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扩建城邑,整军顿武,巩固国防。

短短二十几年,郑国不但在虢郐故地上站稳了脚跟,而且拥有了不逊于任何强国的实力。

接下来,我们不妨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品评一下,郑国精挑细选的这处新址到底价值几何。

郑国的西面是东周的王畿。紧靠权力中枢本身就是一种优势,正像今天我们调侃,要想知道国务院的哪个部委最重要,只需查看一下它们中间谁和中南海隔得最近一样。

郑国的北面与卫国划黄河而治。在该河段的郑国一侧,有一个天然的优良渡口名叫制邑,传闻周穆王曾在那里关过老虎,所以又别称虎牢关。背靠黄河天堑且扼守虎牢关隘,可以帮助郑国减少来自卫国的威胁,从而集中精力向东、南扩展。

郑国的南面是南阳盆地和淮河流域,这里分布着南申国和许、胡(春秋时代同时存在两个胡国,此处指姬姓胡国,后文另有归姓胡国)、蔡、息等小国,南阳盆地往南是一群被称为“汉阳诸姬”的姬姓小国,再往南就是成长中的超级大怪兽楚国。

小说《春秋图治》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点击阅读全文